半導體製程從五奈米邁向三奈米,材料陷物理瓶頸,亟待技術升級。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研究員魏德新與台師大和德國團隊合作,花兩年分析「鈷/二硫化鉬異質結構」特徵,發現此結構在非晶相磁性材料中,也能誘發出常見於晶相結構的「自發磁異向性」,這項成果本月登上國際期刊「奈米視界」。
半導體材料面臨物理瓶頸,國輻中心表示,除了二維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可被單獨應用,若再與其他材料結合成「異質結構」,能讓二維材料發展性變得更廣,進而在原子尺度世界中創造無限可能。
國輻中心表示,這項研究將厚度約一奈米的材料鈷(Co)薄膜堆疊在單層二硫化鉬上,形成鈷/二硫化鉬異質結構,接著用同步輻射分析。研究發現,二硫化鉬能在室溫時,將非晶相的鈷薄膜,誘導出類似磁晶異向性般的「自發磁異向性」,這項發現替磁異向性的起源與操控,增添一個全新的可能,也為「自旋電子學」的發展搭建新契機。
國輻中心指出,如何透過新材料發現磁異向性,並加以控制其方向,是目前發展磁儲存與磁感應技術的重要關鍵,舉凡磁阻隨機存取記憶體(MRAM)、手機的電子羅盤、陀螺儀,甚至是量子電腦的計算單元,都會用到電子自旋的特性。自旋電子元件也具備高能源效率和低功耗特性,被視為下一世代的主流元件。
魏德新說,他與研究團隊將繼續探討產生此現象的關鍵機制,進一步研究操控自旋電子磁區方向的新方法,有機會替半導體業和光電產業帶來突破性發展。
July 18, 2020 at 05:59AM
https://ift.tt/3eFQJaE
半導體材料陷物理瓶頸 國輻中心發現新材料登國際期刊 - UDN 聯合新聞網
https://ift.tt/3hLZYZQ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